文章目录:
《功勋》中,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时,为什么会有众多争议和质疑?
在电视剧《功勋》中,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的同时,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。主要观点认为,青蒿素的发现是523项目组集体努力的结果,而非屠呦呦个人的功绩。在青蒿素的研发名单中,屠呦呦的排名并非靠前,这引发了一些国内学者的不满。
屠呦呦得奖的争议 在研制青蒿素的过程当中,全国各地的科研小组都有参与,可以说,这个荣誉是属于所有参与研发的科研小组的。在中国科学院发表的青蒿素功臣名单当中,屠呦呦排在第六位,即便由个人来领这个荣誉,似乎也不该是屠呦呦。但是诺贝尔奖一般是授予个人的,他们的评选标准和国内不一样。
因为没有博士学位、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,屠呦呦被戏称为“三无”科学家。15年屠呦呦的获奖,打破了多项纪录:中国大陆第一个未获院士、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“SCI”论文的科学家。她是在三流条件下创造世界领先的一流成果。
中国有哪些作家与诺奖失之交臂?
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曾透露,198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终审名单之中,沈从文均入选,而且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。马悦然称当时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沈从文的候选人资格。但可惜的是,沈从文于1988年5月10日去世,因此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。
第四名沈从文,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曾表示,198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后候选名单之中,沈从文入选,而且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。但那时,沈从文刚刚离世数月,因此与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失之交臂。
年的诺贝尔文学奖,差一点就颁发给一位中国作家。这位中国作家,就是沈从文。沈从文在1987年和 1988年,两次入选诺贝尔文学奖最后候选人名单,然而在这项世界大奖公布前,评委们却发现,沈从文已于这一年5月10日去世。
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注重普世价值,中国这方面尤其是当代文学做的不够。鲁迅和朱自清先生嫉恶如仇,追求自由,具备获奖条件,但由于中国本土文学国际化还不强,主要由于当时中国不强大,所以影响力不够,加上每年获得提名的人浩如烟海,失之交臂也是必然了。
为什么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大奖,却没能成为一代文化偶像?
1、三,莫言的作品内容颇多人性的阴暗面描写,这是莫言遭受很多非议的一个原因。自然也是他的作品难以成为主流的关键所在。
2、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,这是中国人进军诺贝尔奖金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!莫言的获奖,充分证明了中国人的实力,也证明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。中国人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了世界舞台不能缺少中国的精彩,从奥运会的光彩夺目到诺贝尔奖的锦上添花,世界因中国而更加充满生机和希望。
3、评选者更加青睐揭露不平等、独裁、人权等现实问题或同情弱势群体等课题。而这方面,村上春树还是有点不足。文学界有人认为,村上春树的作品过于通俗、流行、小资化,没有通过治性的批来获得评选者的认可。但是一个人的风格就是他的名片,不能因为没有得奖就去迎合。
4、我们很少看到那个偶像有着高深的文学或专业知识的修养,人们只是崇拜他也只看到了他的外表。这可能是提倡的问题又不关。 丧失自我。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,没有完全两个人应该是可不可能是一样的,这才是我们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的源泉。
5、在陈寅恪和顾准的个里,时代的中国被建构为“纯学术”的他者,而在对博尔赫斯的“文化英雄”书写中,庇隆(Juan Domingo Perón)治下的阿根廷成为“纯文学”的他者。由于博尔赫斯一生都坚定地反庇隆,因此他在“反极权”这一层面再次获得“文化英雄”的指认。